同性恋者是怎样的心理状态?为什么会出现同性恋群体?

频道:女性健康 日期: 浏览:2470

同性恋并非性心理障碍,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视为生活方式的选择,与道德无关。专家李银河认为,它是少数人的自然、正常性取向。社会应持宽容态度。

同性恋可分为三种:

  1. 真正的同性恋(高质量同性恋):身心素质与常人有差异,多具备更多异性特征,性活动包含相互吸引、依恋及身体行为。

  2. 假同性恋(环境性同性恋):因长期与异性隔离(如军营、海轮、监狱),缺乏异性伴侣而产生的同性性行为。生活环境改变后,性取向可能转向异性。

  3. 精神同性恋:仅存在于精神层面,对同性的欲望仅为内心幻想。

同性恋成因尚不明确,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:

  1. 遗传因素:同卵双生子中同性恋比例远高于异卵双生子。

  2. 童年特殊生活环境:如男孩与女孩玩耍,女孩与男孩玩耍,导致角色认同混乱。

  3. 不良教育:父母禁止孩子与异性接触,抑制异性恋发展,可能导致同性恋倾向。

美国国会废除同性恋士兵不公开禁令,体现社会对同性恋的进一步认同。同性恋并非疾病或罪恶,而是自然现象,是特殊基因导致的性取向。但未成熟青少年的同性恋行为,多由环境因素或性心理发育障碍引起,应及时纠正,预防应从童年开始。

男同性恋大脑与异性恋的反应差异比女同性恋更明显。这可能是生理、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研究发现,同性恋倾向受遗传因素部分影响,同卵双生子中一方为同性恋,另一方为同性恋的概率高达57%,异卵双生子为24%,普通兄弟姐妹则仅为13%。科学家推测同性恋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,母亲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子的性取向,同性恋男性雄激素受体基因也较长。这些基因可能影响性取向表达,但并不能最终决定性取向,性经验和社会经验也至关重要。

佛洛伊德认为,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某阶段的停滞,儿童期(3-5岁)是关键阶段。案例:靖江新婚朱某被杀害案中,凶手胡某因童年被母亲当男孩抚养,导致性别角色识别错误,成年后对男性无兴趣,喜欢女性。心理学认为,儿童性别角色识别错误是导致同性恋的因素之一。另一个案例: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长期与母亲同睡,父亲调回后被迫分开,导致失眠。精神分析学说认为,3-5岁儿童对异性父母有强烈依恋,对同性父母有敌对感,父母应采取合理态度,避免过度抑制或刺激孩子的性本能。

关键词同性恋心理